《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散文,共四个自然段,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所以我就把认读、理解字词和第二自然段做为我上课的重、难点。
在本节课上我把读放在首位,无论是字词还是段落,我都采用多读、多说,在读、说的基础上的进行词语练习和课文内容理解。
首先在生字词的认识上我重点抓住了拟声词进行训练。如“淙淙”“潺潺”“哗哗”三个词语通过读、想、说、练来理解、运用词语。在读准确的基础上,闭上眼睛想象小溪的涓涓细流,河水静静的流淌,大海拍打着海岸哗哗向前的画面,再通过画面感受三个词语的区别,并且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拟声词。对“呢喃细语、汹涌澎湃、波澜壮阔”三个词语我先从字形上分析:口字旁的字和三点水的字都跟什么有关系,再通过直观的画面理解词语。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像的方法理解词语。
其次第二自然段围绕“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分别从树叶、微风和狂风进行了分述。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分读、老师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微风部分,我让孩子们用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读微风,在读中体会微风的轻、柔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充满力量的声音读狂风,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先喜欢什么风的理由,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说中体会,重点也就不攻自破。在学习“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我给学生出示
当它翻动柳叶,柳叶便会甩起它的长辫子,唱出――-。
当它翻动枫叶,枫叶便会――,唱出――――。
当它翻动――叶,---叶便会――,唱出――――。
有的孩子会说:“当它翻动梧桐树叶,梧桐树叶便会拍起她的手掌唱出为大家鼓掌的乐曲。”在这样反复练习下,练习读熟练,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虽然有很多孩子还不能马上掌握,但是我相信孩子们已经读的很熟练了。
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是最后的小练笔,我让孩子们用总――分结构说几句话,可是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课堂是生成的东西感到不是很有新意,不能给人心灵的触动。可见这是我备课备的不到位,所谓的“备学生”可能就是这样吧。
一节课下来,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太多,我觉得无论是教语文还是学语文都要好好下功夫研究,要想真正的上一节好课,不是看你的环节有多齐全,而是要看你教会学生什么。俗话说:“左手教,右手学”,所以,静下心来思考,谦虚方以前行。今天的课虽然不是很成功,可是我将在实践中继续求索。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范文 篇8
大自然中充满神奇,身处乡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得本课的学习轻松了许多。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图片猜谜设计,孩子们都能快速说出答案,课堂气氛比其他新课的学习好很多,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了课堂。
这篇课文看似很长,但内容条理,学生只需弄懂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决定物候学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讨论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堂重点完成较好。
因本文说明文的文体形式,在说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们也都能找到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运用,但对说明方法的好处却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话口难开,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建议学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态,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其次,强调重点字词,比如:列数字的准确,打比方的生动,作比较的突出,举例子的具体等等。最后,再练习具体句子分析,套进内容予以阐述。有了这样的步骤,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了许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语文基础的薄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压力之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前进,坚持!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