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戏中,发现规律,巩固识字。
庄老师让学生玩“水果炸弹”游戏,再次“利用拓展和形声字”的巩固识字。被设定为“炸弹”的词语,老师可以读,小朋友不能读,不小心读到的小朋友要解开“炸弹密码”,使自己脱险。
1.“水果炸弹1”。炸弹密码“笼,你怎么记得?”学生回答,小鸟待的叫――,小鸡待的,叫――,小鸭待的,叫――,发现这些笼子都是――;
并引导学生发现“龙”表示它的读音,“竹字头”表示它的意思。
2.水果炸弹2。炸弹密码“在下列字中,找出像‘笼’这样的形声字。”
出示:“图梨浪粱燃勤劳”。
本课的生字8个生字,6个是形声字,若按往常方法“你是怎么记的”一个个讲解不仅单调而且低效。如何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如何经历有趣的、印象深刻的学习过程?可在小朋友喜欢的“水果炸弹游戏”中找到答案。其间,学生是紧张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学习的内驱力无疑是强劲的。由一个形声字记一串形声字,这样的课堂效率是我们该追求的。
再次回顾课堂,我们发现庄老师初读“识字”环节设计得巧妙,第二环节学文时,尤其利用“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这样的词句,探寻比拟手法的奥秘和“颜色+事物”的语言结构,足见庄老师设计时的独具匠心。
一、“摆一摆”再读课文,圈画“秋天的图画都画了什么”的词语。再根据圈划的词语,在这个学具袋里相应的图片摆起来。同桌合作,上台展示。从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明白: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是说――苹果红红的像小朋友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是说――。稻谷很多被秋风一吹,就像大海翻起的波浪,成熟的高粱就像燃烧的火把。
最后总结:火把和灯笼不应该摆上去。
“比拟”修辞手法教学是个难点。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读一读易引起学生的头脑风暴,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辨析,慢慢明了的过程中,突破这个难点。
二、比一比。为体验“秋的色彩美”,庄老师采用黑白的图画对比体验,妙用“色彩”,习得方法
用“黑白的图画”引发审美冲突,利用词卡变一变,感受“颜色词语”的美妙。
三、读一读,积累“颜色+事物”的词语。
1.对,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些充满魔力的词,
谁能读得像画一样美?先自己读一读。你愿意读一排就读哪一排。
四、说一说,尝试运用“颜色+事物”的词语。
1.当小诗人,学习运用。
秋天到了,还有哪些美景呢?请小朋友来当小诗人,给这些美景配上美丽的文字,别忘了给他们“添上颜色”哦!
请看:
银杏摇起的
柿树挂起的
枫树张开的
葡萄串起的
2.学生交流,注意颜色词语的准确及比喻的恰当。
3.合作朗读,提高审美情趣,积累语言材料。
男生读原文,女生读上述“创作”的句子。
像“金黄、金色、红红”这样的词语,虽然常见,学生却易视而不见。而在这一课中,这样的词语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秋天的热情,色彩的浓烈,丰收的喜悦。这一环节,黑白图片与彩色图片强烈的对比,吸引学生一下子关注到这些词语,同时,有颜色的词卡与图片两相结合,再让学生朗读品味,词语的形象就变得丰满、立体。在运用阶段,学生就显得轻松自如了。
总之,庄老师的课是设计都彰显了“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学得更多、更有效,学得轻松愉快!”的教学理念。
《秋天》评课稿 篇3
今天聆听了三位老师的课,《珍珠鸟》是略读课文,《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还有一堂课是古诗教学。三个不同风格的老师,三堂不用的课型,让我们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向我们展示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整体把握,直奔重点。略读课文需要取舍,不能面面俱到,陈老师的课清新流畅,让人如沐春风。个人觉得最后的练笔设计挺好,是不是这时候可以从学生的语言中提炼出词语写在板书“怕人”和“信赖人”之间,让板书成为课堂点睛之笔。
第三节课的老师要在短短40分钟内教学两首古诗,确实很有难度。朱老师设计的“读诗题,找异同”这个环节独具匠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后面的环节中,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思,有蜻蜓点水的感觉,应该利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渲染情感。
《秋天》评课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