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识字与写字
(一)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6个。其中“洒”是平舌音,“展”是翘舌音。
(二)“露”是多音字,一个音是,
如“果子露”“露天”“露骨”等;一个音是,如“露面”“露风”“露脸”“露一手”等。
(三)利用相同偏旁识记。如“洒”“泼”“涂”。
(四)结合旧字认识新字。如“页――颜”“雨――露”。
(五)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左右结构的字。“挥”“洒”“泼”左窄右宽,“骑”左右同宽。本课中容易写错的字是“洒”,“洒”字右边是“西”,不是“酉”,要注意“洒”与“酒”的区别,“泼”与“拨”的区别;“染”的右上是“九”,不是“丸”,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展”字不要多写一撇。“爽”的笔顺是:
二、朗读指导
(一)这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语言生动优美,朗朗上口,适于朗读的训练。教师要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秋天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感悟、体会秋天的美好。
(二)引导学生抓住“乘着、骑着、踏着、唱着”等词语感悟秋天到来的不同方式,注意第二小节的“挥洒、泼向、注入、涂给、染给”,要加重语气,体会秋天带来的美丽世界。
(三)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朗读、感悟、背诵中,积累语言。
(四)朗读的方式要多样。可以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也可以竞赛读、合作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师怎么教体现在:
一、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如:让学生自读,老师给以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秋的形象性非常突出,易于启发学生想象力。
三、根据预设及学生提问设计教学过程。全节课做到了熟练,灵活,直观,省时高效。
学生怎么学体现在:
一、关注学思结合。
二、发挥合作学习优势。
三、提问能力有所提升。
学生学的如何体现在:
一、目标达成效果好。
二、突出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
三、当堂作业完成效果好。
整体教学存在不足:
一、仍有学生不参与课堂活动的。
二、在关注学生表达方面还需进一步明确。
《秋天》评课稿 篇14
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沙河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培训,同时观摩学习了青年教师韩艳峰老师的精彩的课堂,印象深刻,感触颇深。
韩老师讲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秋天》,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韩老师尽量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来完成学习目标。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学习的情境和氛围韩老师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开始了课堂活动,她首先让学生听并跟着一起唱,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接着她又让学生说出描写春天的诗句都有哪些,然后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秋天的话题,导入了新课。这堂课中,韩老师不时的适时插入音乐,营造了和谐优美的教学氛围。再讲第三段少女思恋图时,韩老师就是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一边看图画,一边想,音乐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唤起了学生心中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说过,教育者必起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韩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只给学生学习方法,然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和探究,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韩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是突出。首先,韩老师让学生自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让学生总结出哪些字的读音不准或错误,,适时引导出诗歌朗读的第一步,要读准字音。紧跟着以第一节为例,给学生具体的讲解怎样划分朗读节奏,哪些字词应该重读,怎样读出诗的感情。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剩下的诗歌的朗读。韩老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去探索,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在这堂课上,学生们很快的掌握了节奏的划分并能有感情的了,效果很好。
《秋天》评课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