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在探索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陈老师展现了不同的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陈老师从建构四分之三的意义中让学生用材料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然后再小组汇报,引出有5种东西为什么最后的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从而概括单位“1”,举例单位“1”。通过四分之三这个特例到其他分数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解中什么叫分数,然后和课本中的什么叫分数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陈瑞省老师“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的扎实的数学教学功底让我们敬佩;他现手拈来的幽默,关键的导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开放的空间里思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节课的所有任务。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11
优点一:课堂伊始,崔老师轻松的让学生知道了“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建议:这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这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可以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崔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意义》评课稿集锦 篇30
一、引入新课干净利落。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什么叫“比”,并举例,然后出示几组比,提生算出比值,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从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汪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三、指导练习的方法有趣易记。
《比意义》评课稿集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