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感悟心得 篇6
为响应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近日,由_学院组织的“乡村振兴路,青年逐梦旅”志愿活动在焦作市李万乡北睢村正式拉开序幕。我们对所在乡村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志愿者团队的一员,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也让我收获颇丰。
我们仍记得第一次踏进教室里的情景,到达目的地后,一群五年级的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在位子上,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带着惊喜与好奇。看着孩子们纯真而清澈的眼睛,我们也迫切地期待着和他们相处。在课上,我们认真地为孩子们讲解的知识,为了避免孩子上课走神,我们也会时不时穿插一些相联系的趣事和益智游戏来增强我们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这样才能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课下,小朋友们时常围在我们身边缠着我们讲大学校园里的故事,小孩子的心里总是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憧憬,一个小男孩特别坚定的说:“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了要去北京上最好的大学!”是啊,少年强则国强,播下种子才能收获果实,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一种绵长的幸福感在我心中流淌。在新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都与教育息息相关,各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作为大学生,我深知实现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之间,而是需要一代代有能力和有知识的青年为乡村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愿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感悟心得 篇7
抢抓乡村振兴新机遇我们所谓的乡村“振兴”,既是内在活力的激发,也是内生动力的培育和发展,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涉及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等要素,关键要在增强文化自信基础上,实现乡村文明的再生产,“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对身处文化之中的人给予关怀。
乡村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民族和乡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而实现的,要正确认识当下的乡村和乡村文化,从乡村底层去看问题,破除“有色眼镜”,注重乡村文化的内生性。不仅要关注村落中具有物质属性的乡村地标、村落景观、日常器物,使得它们能够维系出故土与乡愁的情愫,而且要注重乡村文化中处于精神层面的乡土意识、宗族观念等等,设身处地的深入到乡民之中,了解乡民的精神需求与文化观念。
乡村文化的再生,是在新的社会土壤中培育出来的新观念。需要在继承的同时培养民众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将乡村文化从城乡二元对立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方式,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与其他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新的文化类型。为此,需要培养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乡村文化的自身价值、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让乡村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要变“输血模式”为“造血模式”。要让农村能有一个自我修复、健康成长的肌体,然后给它注入一种发展的新动能,这样才能让农村的文化有自我生长、自我成熟、自我繁荣的能量和力量。
打赢文化扶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20__年12月12日在江苏徐州乡村调研时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扶贫先扶志”,扶贫不仅仅是解决物质、温饱问题,还要解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和文化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新时代新风尚,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扎实开展文化扶贫和精神扶贫,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把扶贫与革除农村的陈规陋习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与新时代农村振兴相适应,真正实现广大农民从经济上的脱贫到文化上、思想上的真正脱贫。
全面实施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这是对过去所提出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的新发展,恰恰体现了我国在农村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侧重于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而城乡融合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感悟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