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稿 篇31
听说姚老师将给我们年轻教师开一堂课,内心不免有些激动,因为能聆听名师的课对很多人来说实属不易。姚老师教授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行道树》一课,文章主要是借行道树的自白,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听了真是受益匪浅。
这堂最为亮点的地方就该属几个主问题的设计,它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键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是一棵树,你会选择在哪里生活?”问题一抛出,很多学生就开始积极地思考,有人说选择在沙漠里生活这样可以将沙漠变成森林,也有人选择在山顶生活,因为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在学生众说纷纭的过程中,有人选择自我奉献,有人选择享受生活,那行道树会选择在哪生活呢?它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就开始疑问和好奇,在想象的世界里学生的思维又在不断旋转,升腾。于是,教师就带着他们走进了行道树的世界。接着,姚老师又设置了这样一组有意思的问题:“请选择下列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A读了……,我仿佛看到了……;B读了……我体会到了……;C读了……我不理解的是……”。这是一组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组,第一组的问题其实与教师一开始的引导是紧密相连的,“行道树会选择在哪生活呢?”学生的疑问在这个时候其实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这个句式“我读了……我仿佛看到了……”来解开谜底;“那它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原因也很容易在“我读了……我体会到了……”这个句式中找到,这样循序渐进地赏析课文,学生就很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行道树甘愿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以苦为乐等等这样的精神品质就浮出了水面;最后再以“读了……我不理解的是……”这个句子来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精神可谓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而然地都想到了这个哲理性的句子: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在对这个句子把握的过程中不仅学生感受到了行道树的内心世界,而且教师也顺理成章地达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一教学目标。
余映潮曾经在他的论文中这样谈到:“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以“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语文与人的教育、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于是有了一片美丽的良田沃土。可见,主问题的设计和把握对提升一堂课的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姚老师的课,处处洋溢着大家风范,她富有诗意的语言不但感染着在座的学生,同时也让我这个后辈产生了钦慕之意。稍稍遗憾的就是:这堂课答似乎问答替代了美读。
听课评课稿 篇32
周总理,这位伟大的世纪伟人,对于现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时代隔膜的,要让学生走进了解并感悟其伟大精神历来使老师很费心思,成了我们的困惑和难题。今天纪文龙老师紧紧抓住重点句的研读、评析、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触摸伟人的高尚言行,和谐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把老课文上出了新滋味。
纪文龙老师指导学生研读总理认真审阅文件的语句:“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有时问我一两句。”和“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盏台灯如此而以。”两句。老师先让学生抓住其中感受最深的词体会后,为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潜心读文,看看文中怎样介绍总理办公室极其简单,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让学生思考:这座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原来是谁住的?里面应该有什么?现在成为新中国总理的办公室后,却是怎样的?一国的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摆什么?但我们总理的办公室却是怎样的?这样层层紧逼,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对课文重点句的理解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发挥好了老师的点拨作用。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老师的有效引导,注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平衡是小学语文教学研讨的热门话题。既然是热门话题,肯定有它的现实针对性。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艺术点拨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从老师引导学生感悟重点句的过程来看,实效是很明显的。只是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审阅文件一句,老师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再到东方发白,引导学生朗读了三次,充分感悟了总理工作时间长的辛劳,但我们知道作者写总理审阅文件是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和工作认真负责三方面来表现总理工作的劳苦。老师如果能从工作量大与工作认真两个方面再引导学生读读,是不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对总理工作如何劳苦理解得更全面一些呢?老师是否可以这样引导: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既而到东方发白,整整一个夜晚啊!我们的总理每份文件都,学生接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工作量那么大,工作时间那么长,工作时那么一丝不苟,我们的总理真是为人民呕心沥血,劳苦功高啊!
听课评课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