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文库-您身边的智能助手,如没有想要的内容请与本站万能的AI助手联系。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模板

时间: 热度:°C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模板(精选16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模板 篇1

  各位评委: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故都的秋》。

  一、说课内容

  本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对培养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习惯起着指引性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8月创作于北平的一篇散文。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姿态”的描绘中,寄寓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郁达夫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知识分子,且不说他的人生经历与命运多舛的旧式文人有多少相似之处,就精神气质而言,他也是深得传统文人的遗传。他不远千里,从青岛赶往北平,只为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其状物写景之细腻,可以与古典山水游记相媲美。《故都的秋》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版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用八个字概括:名士风流,悲秋情结。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分析五幅秋景图中的物象特点,说明与“秋味”的关系。

  2.揣摩作者在秋景中所蕴含的情感。

  3.把握寓情于景的写法。

  散文属抒情文学,重在表情言志,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大部分学生通过高一年级的一些散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作品)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散文诸如的“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的一些特点,但散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秋景图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并能准确应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五、突破重、难点的途径及方法

  为完成教学任务,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层次,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赏析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贯穿“阅读和欣赏――鉴赏与评价――综合与运用”这一教学思路。

  1、解决办法:

  (1)适当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课前印发相关资料)

  (2)强化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特级教师韩军倡导的“人性、真实、自由、多元”的“新语文教育”的“三原则”中之一提到“吟诵与讨究相结合”原则,督促学生在吟诵的时候,亲身地体会,将内容与理法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3)重点分析一些语段。紧紧扣住“言语”,进行“讨究”、“鉴赏”、“体悟”。通过字、词句、段的斟酌、推敲、鉴赏,回归语文教育的“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

  2、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及学法设计:

  (1)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理清思路,把握整体内容,讨论课文有关段落和难点。

  教师活动及教法设计:

  (1)布置学生预习相关材料。

  (2)指导学生朗读、分析、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和感情。

  (3)结合作家作品等写作背景,点拨学生解决疑难。

  (4)出示思考题调动学生思维。

  (5)展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一)导入语的设计:郁达夫先生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北国之秋蒙上了一层清、静、悲凉的色彩,那么作者是抓住哪些画面来突出这些特点的呢?作者深深眷恋的北国之秋为什么却蒙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二)重、难点的解决途径及方法

  提问学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然后指导学生总结概括为:庭院赏秋图、落蕊知秋图、寒蝉报秋图、雨后话秋图、佳果绘秋图

  接下来欣赏故都之秋的几幅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用课件展示“故都之秋”的几幅图景,并让学生加以描述,然后让学生感悟画面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这样安排,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画面,使本已生动的文字更有一种质感,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